27日,“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华南片区启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项目培训会”在广州举行,宣告一项历时3年、投入达数百万元、覆盖华南地区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活动将自此开始。
去年底启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重大专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开拓性的中医药保护行动。全国共分为华南、西南、华东、东北、华北、西北6大片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表示,这次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是国家层面的中医药保护战略,也是行业内非常重要的知识保护。
据了解,河北等省份相关工作今年也已正式启动。
华南片区的工作将通过调查摸清华南地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存续状况,为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建立档案,并建成华南地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实现对华南地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防御性保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利用与惠益分享提供技术基础。
“我们将对包括广东、湖南、湖北、广西、海南在内的华南地区中医药传统知识情况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华南片分课题组负责人杨志敏教授说。
专家介绍,目前中医药普遍面临的尴尬现状:长期以来,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医药发明和创造活动的源泉之一,为许多国家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中国并未得到相应的回报,很多权益被外国企业纳入囊中。
数据显示,目前,日本在中国拥有的中药专利达505项,美国485项,韩国207项,德国165项。传统中药如牛黄清心丸就分别被韩国和德国公司开发为牛黄清心微型胶囊和牛黄清心液,在中国申请了专利,无偿利用并占有了这一传统知识。
业内人士介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有政策、法规、制度仅能实现对创新性知识的保护,对于传统知识的保护仍属空白。
“现行制度只能基于对传统知识利用而产生的新成果的下游部分保护,而作为现行的传统知识的上游部分,即源头,没有得到保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项目总负责人柳长华教授说。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具有开拓性的中医药保护工作,可能会遇到原来所不能预想的问题。规模大、历时长、任务重将是一种考验。
杨志敏说:“中医有很多独特的技术、方法不一定进入大学,但在民间被广泛使用。在华南地区,对于一些独特的养生知识,一些还在使用的针法、灸法,独特的制药工艺,我们有义务对此摸清‘家底’。”
据介绍,并非所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都纳入本次调研范围,只有具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或经济价值的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才能纳入。入选标准需满足以下四个“硬指标”:植根于中华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特定地域应用与传承超过三代人或五十年;至今仍在传承应用,具有活态性;不同于公知公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独特性。
课题组将会为经过筛选确认、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登记并建立档案,用于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实现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防御性保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利用与惠益分享提供基础。
“中医药摸底保护起码要达到三个目的:首先,是获得世界对中医药的尊重;第二,世界须要承认中医中药的价值;第三,实现对中医药合理利用,对已经在一些商业开发上广泛占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要惠益分享。”柳长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