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中药材保险兜底以防市场波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21  浏览次数:68
    8月8日晚,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的大地震仍牵动人心。抗震救灾,离不开对药品的需求,医药界纷纷赶赴一线与灾区民众共患难。从另一个角度讲,自然灾难的不可预期,映射出整个社会亟待进一步完善保险体系以降低灾害风险的紧迫性。人们在为生命祈祷,也会为民众的财产安全而担忧。据悉,九寨沟县是道地药材重点省份四川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已发现野生植物约2033种,有银杏、红豆杉、独叶草等珍稀植物33种。全县天然中药材达290种,主要有党参、当归、虫草、贝母、天麻、猪苓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也将给当地灾民“雪上加霜”,怎么做到农业精准扶贫?可能这个话题在当下同样需要引起社会关注。

    事实上,国家层面也一直在找对策。中国保监会前不久印发《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文件流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值得业界保持足够的嗅觉敏感度: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扩展到26个省份,承保农作物增加至18种。其中,菊花、丹参、瓜蒌、何首乌等中药材种植保险已开始由点到面铺开,预计这一举措在相关道地药材主产区省份会加速扩大投保范围。药材种植一旦实现兜底,这对其产能调节及价格调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会带来产业系统性升级。

    商保抚平波动的“心”

    在研究中药材市场及价格波动时,商务部上个月刚发布的《2016年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情况:即去年我国中药材流通市场常见的741个中药材流通品种中,与2015年相比,涨价品种和持平品种数量明显增加,跌价品种数量则大幅减少,品种行情总体向好。原因在于,行业信息透明化,市场参与者对药材产地灾害、热点品种、行业政策等市场热点信息的获取和反应速度加快,市场理性有所提升。

    出现这种积极局面,有一个举措不容忽视,那就是药材保险逐渐在扩大适用范围。记者曾走访了四个大型的道地药材产区,从不少药农处了解到,近年道地药材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据统计,仅甘肃省的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农业受灾约17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2%。

    有药农告诉记者,“有时种植的药材因各种原因减产甚至绝收,自从投保后,像当归每亩赔付标准2000元。每亩药材交120~200元保费,这对受灾的药农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实,着力扩大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项目已被列为国家重点目标。尤其是中药材等项目将更大范围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2014年甘肃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在定西市开展药材产值保险试点,累计试点31万亩。日前,山东省章丘市也在带领贫困户以丹参等药材种植为突破点,研究中药材保险落地。

    杨振婷是国内某商保公司负责农业保险的相关负责人,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保险业必须继续深化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在总结完善价格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开发雪灾气象指数保险、藏药材产值保险等,探索扶贫保险、区域特色保险、金融互动保险等新型保险,针对不同道地产区的优势药材品种研究新的险种。中央财政已将丹参等市场紧缺的药材种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对此,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张林认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更离不开中央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尤其是‘互联网+’,让药材实现了供销及第三方的对接互融。这有利于促进产销对接、供给得到保障,仓储物流高效协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金融保险交易,实现系统稳定。”

    培优民族药市场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近年,因为药材质量问题以及药材价格的无序波动,给成药市场带来了诸多新的变量。如果把上述积极因素看作是产业进阶的基本表征,那么,怎么发展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中药品种则是又一大现实命题。

    8月8日,在2017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科技厅发布了2016年度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业、医药工业、中药科技等综合性数据。据悉,在中药材种植业方面,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599.45万亩,增长9.6%。而真正吸引记者眼球的是,该省的艾迪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肺力咳合剂、仙灵骨葆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等47个中药民族药的产品年销售收入均已上亿元,且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0.1%。截至2016年底,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共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71个,比上年增加7个。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刘建勋日前表示,“民族药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包括药材的供给、药学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以及有效性问题。坦率地讲,这几年民族药方面的人才也成长起来了。当然,民族药要符合国际标准,这个确确实实是眼下的一个挑战。”

    怎么进一步做大传统民族药产品?业界有很多观点的交锋,可谓道阻且长。据统计,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特色药物,其中有独立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民族药品种已达3700多个。其中,苗药因其特色优势在民族医药产业中格外耀眼。以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和蒙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确切的疗效,尤其是维医药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刘张林认为,一是把好源头药材供应端,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如有些药材或饮片性状改变、质量下降除了天灾因素外,人的因素也重要,除了严格把好进货验收关、改善储存条件及分类贮存外,养护应及时根据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相应养护措施提前干预。其次,就是产品的工艺开发和二次研究,尤其是遵从古法,通过现代工艺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药经济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