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受中国医改和药价政策影响 部分外资药企投资减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1-10  浏览次数:300
    医改进入第三个年头,终于开始真正触及到制药企业的核心利益。

  10月31日,诺和诺德总裁兼全球CEO索文森表示:“受中国医改和药价政策的影响,今年第三季度,诺和诺德在华业务开始小幅下滑,但全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幅。”

  诺和诺德是中国乃至全球胰岛素市场的领军者,整体胰岛素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近两年在华一直控制着该领域63%的市场。对于中国市场的短暂下滑,公司大中国区总裁柯瑞龙表示,并不会因此而调低未来的市场预期。

  今年年初开始,诺和诺德将中国作为独立核算的大区,因此这也是在华外资药企首次披露中国业绩的下滑。

  不过,诺和诺德的案例很可能并不是个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药企人士表示,今年在华业务下滑,“因为公司涉及较多普药品种,受发改委降低药价政策冲击很大。在10月份的员工大会上,总部一改惯例,没有报告业绩增长的喜讯”。另一外企人士也表示:“全行业情况都类似,面临下滑的风险。”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媒介总监左玉增介绍:“药品价格总的趋势是下降的,这一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业务决策。”

  上述外企人士表示:“部分外企已经放缓了在华投资速度,有的已经撤销了扩容计划。

  降价冲击 原研药价格优势在基本药物领域几近丧失

  据诺和诺德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中国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58亿欧元,同比下滑3%。

  对此,柯瑞龙认为,诺和诺德专注于胰岛素产品,因此不像其他企业有不同产品线可以作为缓冲。生物制药行业利润整体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医改和原研药降价政策。

  尽管基本药物招标制度扩大了市场份额,但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更大。8月4日,发改委公布了“调整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价格”的通知,胰岛素在此轮降价之列。9月1日该通知正式执行之后,各省(区、市)纷纷调整了各地的基本药物中胰岛素的中标价格。海南省将3ml/300IU规格的诺和诺德产人胰岛素从61.7元降为56.52元,新疆则从58.59元降为56.52元,广西更是降到45.26元。

 去年年底,在安徽基本药物招标中,诺和诺德同规格胰岛素中标价为55.9元。这一价格与通化东宝的仿制药51.5元的价格已经相差无几。原研药品的价格优势在基本药物领域几乎荡然无存。

  刚刚结束的上海基本药物招标也印证了这一点。有参与投标企业介绍,此次中标的品种平均降价大于10%。可即便如此,此次上海招标还是吸引了近30家外资药企,共有60多个品种、150多个品规中标。

  “我们很多品种也是普药,竞争药物根本没有优势,但随着原研药单独定价优势的逐步丧失,基本药物庞大的市场份额我们很难获得。”上述外企人士介绍。

  事实上,决意进入基本药物市场的外企并不是很多,主要原因是在价格限制上。左玉增表示:“除了上海、江苏等少数几个省市,RDPAC成员企业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的品种,基本上都没能参加基本药物的招标。”

  上海的招标政策规定,允许企业以高于国家限价投标,最后的评审则综合考虑质量与价格,等于给了这些享有单独定价优势的外资企业一条生路。但是,即便部分地区给予了优惠政策,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双重挤压 引进新药难度增加

  索文森预计:“到2012年,政策造成的阶段性影响会消失,因此诺和诺德在华增长放缓只是暂时现象。”

  但左玉增认为,降价会是未来的大趋势。“尽管政策具有波动性,但降价趋势短期不会改变。这必然导致更多企业、更多品种退出竞争。”

  去年5月29日,由于希腊政府强行要求所有药品降价1/4,诺和诺德当下决定将胰岛素产品全部撤出希腊市场。只是面对中国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诺和诺德必然会更加谨慎。

  然而,另一重挤压也在慢慢逼近。众多跨国药企反映,新药审批难度增加,使得企业无法通过引进新的原研药补充既有的业绩下滑。上述外资药企人士表示:“目前申报新药难度太大,因此有的企业不再愿意投资了。”

  2008年11月,诺和诺德决定在天津投资4亿美元建胰岛素生产厂,索文森表示:“目前天津已是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建成后至少能满足4年的市场需要。除非天津工厂未来有大的出口需要,不然不会再大规模投资。但研发领域还会增加投入。”左玉增认为,企业增加投资必须有明确的预期回报。在现有背景下,企业产生投资犹豫非常正常。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由于招标采购等政策不完善,把企业挤向低层次价格竞争。而药品审评资源的紧张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新药进不来,老药又要降价被迫离开市场,外资企业面临的市场独占期正逐步缩短。”左玉增表示。

  新医改实施之初,几乎所有外企都认为是个巨大的机会。时至今日,恐怕没有几家外企仍信心满满。良好的市场预期能否兑现,对于一向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的外企来说,也不能轻易给出肯定的答复。(中国医药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