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 正文

当前医药企业“互联网+”绝不是当务之急的药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28  浏览次数:67

  今年以来,大概没有比“互联网+”更火热的话题了,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各路互联网大佬纷纷高调宣称进军医药健康产业,要颠覆既有模式,解决“看病难”。股市上,自牛市去年下半年启动以来,迟迟未动的医药股终于借势上扬。在此过程中,大凡祭出互联网+概念的医药企业,股价大都气势如虹。

  笔者留意到,这类“互联网+”医药企业多数市值较小,竞争力一般,但丝毫不妨碍其股价抢眼。相反,不少业绩和盈利一如既往稳定的大市值白马医药股鲜有人问津。不少规模和盈利能力名列前茅的上市药企的市盈率竟然低于平均值,远不如“互联网+”的同行们闪亮。

  盘点当前市面上医药企业互联网+的做法,大抵有如下几种:医药电商平台,布局网售处方药及网上药店;移动医疗,远程问诊;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傍大款,携手BAT。远看都很光鲜,近看云山雾罩。

  在券商策略会上,也听过互联网专家们激情四溢的演说,所有的传统行业在他们眼中似乎不值一提,似乎再不“互联网+”就成化石了,注定要被历史淘汰。他们的这种激情让笔者想起去年这时候满世界宣扬“互联网思维”的雕爷和马佳佳,还有曾宣称“30年后医生找不到工作,医院、药厂会越来越少”的马云。

  笔者并非互联网的反对者,也非常认可互联网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变化,甚至,笔者也同样认可,未来互联网会给保守的医药健康产业带来更积极的变化。只是实在难以认同“互联网+”的“专家们”或是备受推崇的“互联网+”医药企业描绘的美好前景。至少,对于当前的中国医药行业而言,“互联网+”绝不是当务之急的药方。

  “互联网+”能够给传统行业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流通环节,使供需双方共同获益,由此创造价值。从连接买家和卖家的淘宝,到连接雇主与求职者的linkedln,再到连接司机和乘客,并将进一步扩张势力的Uber,都是致力于解决传统行业的顽疾进而创造价值,自然而然地带来了颠覆效应。“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前提是,这些行业拥有足量的供给和需求存量,只是还未能有效对接。

  再来看看中国的医药行业,虽然类似情况也一定程度存在,但远非主要矛盾。对医药市场而言,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当前最核心的问题:创新水平与国际尚有差距,仿制药质量工艺大多不及国际水平;不规范药企还大量存在,不少地方仍是唯低价是取的招标制度使得市场难以有效实现优胜劣汰;为数不多的优质企业,其产品在碎片化市场的高壁垒下难以全面扩张等等,不一而足。总量虽大,但中国医药行业仍呈现较为初级的市场特征,真正有效的优质供给远远不足。

  这还只是医药行业,如果是在医疗行业,优质资源不足的矛盾则更加明显。

  模式也好,技术也罢,任何创新要想做到颠覆,必须着力于解决当前主要矛盾。人首先要温饱,才能谈发展。淘宝、linkedln、Uber等,如果放在非洲市场,决然成不了气候——有效存量供给尚且不足,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又有多大意义?这些只怕正是侃侃而谈颠覆,却连医药医疗都不分的互联网“专家们”的失误所在。

  比起众星拱月的“互联网+”,中国医药行业更需要的是市场机制和工匠精神。做好每一粒仿制药,让市场真正有效运作,淘汰不规范的小散乱企业,让优质企业持续壮大,才是当务之急。欧美的创新药买不起,印度的仿制药买不了,这些只怕都不能指望通过“互联网+”的医药企业来解决。

  正如有人调侃中国足球:是练451还是352?别扯那么多,先把基本功和体能练好了才是正着!

 
关键词: 仿制药 , 移动医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