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制药巨头并购案国内药企并购之路上的教科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4  浏览次数:388

  就在辉瑞将以千亿美元吞并阿斯利康陷入僵局的时候,同属于全球十大制药巨头之列的其他跨国药企几乎倾巢出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总规模超过400亿美元的跨境并购,全球制药巨头用这样的方式完成行业洗牌和格局重构。

  在华尔街投资人的眼中,以强生为代表的制药巨头历来是最佳投资标的之一,这从强生的股价便可窥见一斑。而在中小型制药企业看来,制药巨头则更像是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巨头们以其雄厚的资本掌控能力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布局,足以吞并任何试图在癌症、糖尿病等重磅领域分食其市场份额的中小药企。尤其是在原研药领域,制药巨头们早已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其他药企只能在巨头们的原研药失去专利保护后大肆仿制。

  很显然,全球医药行业实际上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并且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医药行业似乎更加热衷于并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并购可以快速的获得新药研发技术和药品流通渠道。目前,这一操作模式已被中国药企效仿,复星、迈瑞等正在如法炮制。

  经过数百次并购后,制药巨头们已经构建了一套涵盖医药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竞争体系,彼此之间各有优势,当然也存在较多的业务重叠。以去年的销售数据计算,强生以713亿美元的营收排名居首,与诺华、罗氏包揽三甲,辉瑞、赛诺菲、葛兰素史克、默沙东、拜耳、阿斯利康、礼来则依次填满第四至第十位。

  4月下旬以来,上述10家巨头中高达7家药企抛出或卷入并购案。按照时间顺序,辉瑞4月下旬拟以600亿英镑并购阿斯利康,目前此项并购计划遭到阿斯利康方面的反对,但辉瑞并未放弃,不排除提高收购价格的可能性。

  随后,诺华宣布将与葛兰素史克、礼来展开以资产置换为主要方式的并购动作,即以145亿美元代价收购葛兰素史克肿瘤产品线,同时将流感以外的疫苗产品以71亿美元及其他权益置换给葛兰素史克。此外,诺华还将动物保健部门全部资产悉数剥离,作价约54亿美元,接盘方便是礼来。

  上周,默沙东与拜耳达成协议,将健康消费品业务出让给后者,规模约为142亿美元。换言之,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全球十大制药巨头几乎全部登场,潜在的并购规模接近1500亿美元,相当于A股179家药企总市值的60%,远超国内药企去年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并购规模。

  与诺华、辉瑞此前的收购案不同的是,上述并购直接是制药巨头之间的对决。对于辉瑞和阿斯利康而言,是收购与反收购之战,如果收购成行,阿斯利康有可能从此消失;对于诺华、葛兰素史克而言,收购则意味着资产重构,二者互相收购对方不具优势的资产,转而将所置换的资产变成自己的优势资产,系巨头层面的优劣互补。

  上述并购案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传统医药收购一般是大药企集中力量收购一般药企,以达到规模上的提升或消灭竞争对手,很多时候收购本身并不一定能够为药企带来更大的价值。一旦药企规模足够庞大,依靠简单的收购不足以提升价值的时候,就要上升到优化阶段,即对旗下业务进行综合评估并剔除不具竞争力的业务与资产,而该项业务又恰恰是另外一家巨头药企的强项,双方于是产生了资产置换的可能性,这是更高层面的并购。

  当然,若上述并购均顺利实施,则全球制药巨头间的竞争格局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制药巨头在全球的影响力将重新排名,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制药巨头整体的业务能力。

  目前,国内药企远未达到可实施大规模资产置换的地步,即便是复星、迈瑞这样的并购能手,也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收购阶段。对于绝大多数国内药企而言,收购资产的意愿往往大于剥离资产的意愿,尤其是部分崇尚规模的国资背景药企更是如此。从这个层面而言,诺华等制药巨头的并购案无疑将是国内药企在并购之路上的教科书。

 
关键词: 诺华 , 强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