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中疾控公布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概况,接种收益远大于风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31  浏览次数:107

记者 |原祎鸣

编辑 |谢欣

       5月2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疾控”)官网公布了截至2021年4月30日的全国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概况以及信息解读。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30日,中国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5亿剂次。其中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11.86/10万剂次;一般反应占83%,报告发生率为9.84/10万剂次;异常反应占17%,报告发生率为2.02/10万剂次,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07/10万剂次.

       中疾控在解读中表示,中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19年中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并且报告中的严重异常反应发生概率在极其罕见(低于万分之一)的范围以内。

       就具体的不良反应方面来看,新冠病毒疫苗主要的不良反应特征与其他疫苗报告情况基本类似。一般反应中报告头晕、乏力或恶心等主观症状的约40%,发热及局部红肿、硬结等有客观测量指标的中重度症状相对较少,其中≥38.6℃的发热占10.44%,直径>2.6厘米的红肿占2.59%、直径≥2.6厘米的硬结占1.17%。

       疫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以及异常反应。其中,一般反应主要指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如免疫原性等)所引起,主要表现症状有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发热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或者轻微皮疹等。

       具体表现出发热及局部红肿、硬结等有客观测量指标的中重度症状相对较少,其中≥38.6℃的发热占10.44%,直径>2.6厘米的红肿占2.59%、直径≥2.6厘米的硬结占1.17%。但上述症状多为一过性,一般2-3天后可自行好转,或经过对症处理后可痊愈。

       异常反应主要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如严重过敏反应等。

       在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报告例数相对较多,但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过敏性休克、喉水肿等急性严重过敏反应极其罕见,及时救治后通常无严重后果。

       此外,个别也报告了严重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经评估认为部分严重过敏反应可能与疫苗相关,其他事件还在持续监测研究中,目前评估认为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收益远大于风险。

       解读中还表示,部分国家也报道了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不良反应的监测情况,大多也以接种部位疼痛、红肿以及发热、头痛、恶心、腹泻、疲倦、四肢疼痛等全身症状为主。

       但中疾控也提出,有些情况并不在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的范畴之内。例如因疫苗质量问题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