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全球DC疫苗研发趋势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21  浏览次数:81

       01  研究进展概述

       1.1 DC细胞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起源于骨髓造血祖细胞或单核细胞分化而成1。DC细胞亚群包括传统树突状细胞(conventional dendriticcells,cDCs)、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cells, pDCs) 和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DCs)。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图1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图片来源于参考资料2)

       cDCs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cDC1s和cDC2s。cDC1s表达C型凝集素DNGR-1/CLEC9A,整合素和趋化因子受体XCR1。其次,cDC1s通过肽段在MHC-Ⅰ上交叉表达,特异性地激活CD8+T细胞应答。最后,发育成熟的cDC1s能有效地向T细胞呈递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并调节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DC1s功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对肿瘤治疗至关重要3-4。cDC2s迁移到淋巴组织后依赖MHC-Ⅱ的抗原呈递优先激活CD4+T细胞应答。而pDCs 的作用是特异性表达TLR7和 TLR9识别不同的抗原2。

       根据树突状细胞分化阶段的不同,分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mmaturedendritic cells,imDCs)、成熟的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s)和调节性的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 dendriticcells,DCregs),这是三种不同功能的DCs。首先,DCs捕获和呈递抗原,研究发现imDCs可吞噬抗原,分泌肿瘤坏死因子子-α (tumor necrosis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2、IL-6,提高MHC-Ⅰ表达水平,降低MHC-Ⅱ和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随后被抗原活化为mDCs,呈递抗原给T细胞。其次,DCs激活免疫功能,mDCs 表达多种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CD40 和CD70 等细胞因子,通过与T细胞表达的CD28、CD40L、CD27和ICOS 相互作用,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最后DCs局部微环境抑制其成熟,进而诱导免疫耐受,例如DCregs亚群CD11bhighCD11clowIalowDCs可通过IL-10等抑制T细胞活化,导致免疫耐受2,5,6。

DCs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

图2 DCs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图片来源于参考资料5)

       总的来说,DCs可定居在全身组织,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并随时将捕获的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系统,是CD4+T和CD8+T初始细胞的主要激活细胞。同时DCs是表达MHCⅠ和Ⅱ类分子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APCs,也是唯一能活化静息T细胞的抗原呈递细胞7。DCs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过程中的关键纽带。

       1.2 DC肿瘤疫苗

       1973年,DC被首次报道是在体内具有有效的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2010年基于DC的自体前列腺癌疫苗Sipuleucel-T(Provenge)获FDA批准上市,是首款DC治疗性肿瘤疫苗。

DC疫苗制备过程

图3 DC疫苗制备过程(图片来源于参考资料7)

       基于DC的强抗原呈递活性和T细胞活化特性,单核细胞分化和体外DC培养技术的发展,DC逐渐开展临床试验用于治疗肿瘤。DC肿瘤疫苗的发展阶段大体分为,1995年至2004年,第一批进入临床试验的DC肿瘤疫苗,通过GM-CSF和IL-4体外装载单核细胞来源的DC来治疗肿瘤,采用不同的方式负载特异性抗原,以此激活特异性肿瘤抗原的T细胞免疫。由于已知黑色素瘤的特异性抗原有MART-1,Melan-A和gp100,所以最早开展DC肿瘤疫苗的适应症是黑色素瘤。直到2010年基于GM-CSF活化APC靶向治疗前列腺癌的DC肿瘤疫苗Provenge获批上市。早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DC疫苗安全性高,对肿瘤具有免疫原性。单次DC注射7天内,患者体内检测到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反应。接受DC疫苗治疗的患者中约有10%以上产生肿瘤持续消退现象。
 

       02  DC疫苗技术发展

       DC肿瘤疫苗是将肿瘤细胞的DNA,RNA,肿瘤细胞裂解物,肿瘤抗原蛋白/多肽等致敏DC细胞,利用DC强大的呈递功能,激活患者体内的T细胞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但是肿瘤免疫抑制(TME)大大限制了DC肿瘤疫苗的发展,可以从疫苗来源,抗原的选择和抗原负载等多方面加强DC肿瘤疫苗的疗效和安全性。

       2.1 疫苗来源

       DC疫苗最初使用的DC是从体内采集单核细胞体外分化而来。但单核细胞培养过程存在制备时间长,细胞数目有限,制备过程繁琐,费用高昂等问题,且体外成熟的MoDCs与体内CD141+DCs有结合限制。由此可见,解决疫苗来源是根本问题。

       前期的研究发现患者体内来源的CD14+单核细胞和CD34+祖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的MoDC在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对不同类型的癌症有效。例如黑色素瘤(NCT01983748,自体肿瘤RNA抗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CT02111577,辐照过的前列腺癌细胞系抗原)和转移性结直肠癌(NCT02503150,自体肿瘤裂解物)。另外一项大规模的三期临床试验,基于MoDC的DC肿瘤疫苗在治疗胶质母细胞瘤(NCT00045968,自体肿瘤裂解物)显示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提高的存活率7。

       研究发现从体内直接分离的天然DCs比体外分化的MoDC表达更高的MHC分子和功能更强大的抗原呈递能力,未来可能会成为下一代DC疫苗的基础。临床试验显示天然的pDCs体外装载HLA-A2.1肽段在黑色素瘤患者中能够产生肿瘤特异的毒性T细胞(CTL),显著改善PFS,安全性良好。

       除此之外,最近有研究人员通过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PSCs),增值型髓系细胞等诱导APCs,可以制备大量树突状细胞,与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功能,表型等一致,也不失为解决DC来源的一种方法8。

       2.2 抗原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DC疫苗抗原包括肿瘤相关抗原(TAA)和肿瘤细胞裂解物。其优点是制备简便且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抗原备受瞩目。外泌体包含抗原递呈所必须的分子,如特异性抗原,MHCⅠ和Ⅱ,共刺激分子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其优于传统抗原的特性,包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抵抗,强大的抗原提呈功能等。

肿瘤相关抗原的选择

图4 肿瘤相关抗原的选择(图片来源于参考资料5)

       2.3 抗原负载

       DC疫苗的抗原负载是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MHCⅠ类限制性肽,合成长肽,全长蛋白,肿瘤热休克蛋白,DNA或RNA转导用病毒载体均显示为是可成功负载抗原,并具有体外免疫源性。

       离体DC负载的理想抗原取决于临床环境(TAA的表达和肿瘤组织的类型),同时抗原的性质及内化也会影响DC诱导和维持的免疫应答反应。与非靶向递送相比,TAA与DC特异性抗体结合促进人的MoDC和cDC1s交叉呈递,引起TAA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患者特异性负载新抗原的MoDC使黑色素瘤患者放大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多样性,目前正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例如NCT03300843,NCT03674073和NCT01885702)。

       最近的一项实验发现,在体外通过电融合方法使人源MoDC与乳腺癌细胞形成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杂种细胞(作为抗原源)比单纯的DC和肿瘤细胞混合物产生更强的CD8 + T细胞免疫应答。在一项I期临床试验中,利用三种抗原负载方法(黑色素瘤细胞与MoDC融合,黑色素瘤细胞与MoDC共培养和黑色素瘤细胞裂解物冲击MoDC),使用高分辨率超声引导注射入患者体内后,发现肿瘤细胞和DC融合后的杂种细胞临床疗效优于其它两种,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7,9。
 

       03  全球药物调研

       3.1 全球已上市药物调研

       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3个DC疫苗获批上市(Provenge在欧美已撤市),均为DC肿瘤疫苗,其中Provenge已经主动撤市,详见下表。

表1 全球上市DC肿瘤疫苗品种

全球上市DC肿瘤疫苗品种

数据来源:药渡数据库,药渡咨询

       3.2 全球DC细胞治疗临床试验调研

       截止2020年3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管理的“Clinical trail”临床数据登记平台显示,以“Dendritic Cells”为关键词共有1071项DC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登记,包括56项高于临床Ⅲ期产品试验登记。

       在适应症方面,DC细胞治疗的主要适应症为黑色素瘤、肾癌、乳腺癌,白血病和HIV感染等。

       在研发地域方面,美国、中国、欧盟是开发DC细胞治疗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美国开展的临床试验有503项,中国为103项。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DC研发热地。

DC细胞治疗地区分布

图5 DC细胞治疗地区分布(数据来源:Clinical trail,药渡咨询)

       在肿瘤领域以“DC vaccine”为关键词共有469项临床试验登记,临床分布如图所示,包括18项临床Ⅲ期以上产品的试验登记。肿瘤领域仍是DC研究的重点领域。

DC细胞治疗临床状态分布

图6 DC细胞治疗临床状态分布(数据来源:Clinical trail,药渡咨询)

       3.3 全球临床在研药物调研

       截止到2020年4月10日,药渡数据库查询进入临床阶段的DC疫苗共有115项,治疗领域以肿瘤为主,有106项。临床进展状态分布如图。

DC药物进展状态分布

图7 DC药物进展状态分布(数据来源:药渡数据库,药渡咨询)

       3.3.1 临床Ⅲ期在研品种调研

       全球处于临床Ⅲ期的DC品种有15个,列于下表中。

表2 临床Ⅲ期DC细胞治疗产品

临床Ⅲ期DC细胞治疗产品

数据来源:药渡数据库,药渡咨询

       3.4 国内临床在研品种调研

       国内进展最快的是由曹雪涛院士主导,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海欣生物共同开发的抗原致敏的人树突状细胞(APDC)。APDC是国内第一个取得临床批件的DC免疫治疗项目,赶在中国实施细胞治疗“双轨制”前,进入临床Ⅲ期试验。

表3 国内进入临床试验的项目

国内进入临床试验的项目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整理,药渡咨询
 

       04  DC肿瘤疫苗与其它疗法联合使用

       肿瘤免疫微环境和肿瘤免疫抑制机制是限制DC疫苗使用的关键,DC疫苗与当前其它的癌症疗法(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活化抗原特异性效应T细胞,有可能是理想的解决肿瘤免疫抑制的方法。

       DC疫苗可以增加肿瘤局部浸润T细胞数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减少肿瘤局部T细胞耗竭,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二者结合可能使治疗效果更佳10。关于二者联合应用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国内也有研究团队开展了联合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ChiCTR1900025835)。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