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中医药发展 高光时刻来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04  浏览次数:54
医药网10月30日讯      守正创新,让中医药永远姓“中”     乘新时代春风,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0月26日晚发布,该文件是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第一个中医药文件。全国中医药工作大会刚刚结束,这次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这些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昭示着,中医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如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每个中国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     今天,有一个声音,依然推动着中医药界的反思。被追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的已故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这样自嘲:“中医薪火不传,我们就是一代‘完人’了,‘完蛋’的人。”邓老的尴尬,折射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困惑。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中医不姓“中”的倾向。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名为中医,实质是西医。坚持中医原创思维,坚持“守正”,纠正离宗的传承,中医药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让人们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守正”才能让“国粹”传承不走样。近年来,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道地药材不地道。国医大师周仲英感叹“中医将亡于药。”治疗救人的中药都“病”了,中医如何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坚持“守正”,保持道地性,不因炮制之繁而省人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药材回归绿色,迈上无公害的正道。     中医药难“守正”,导致特色优势不再,原因在于“以西律中”。今天的中医被要求用西医的标准来验证,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西管,以成分论英雄,逼退了不少灵丹妙药;中医西化,以分数论本事,难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间中医。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却要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导演了现代版的“削足适履”。     此外,我国中医管理机构多隶属于西医,管理机构“高位截瘫”,到基层就断了腿,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是中医成为短腿,中西医无法并重只能并存。坚持中西医并重,要真正实现“一碗水端平”,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努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然而,只守正,不创新,死捧老祖宗的金饭碗,只能越吃越穷。中医药要想老树开新花,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实际上,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好中医药原创优势,才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医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髓内涵,彰显其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健康动力!
 
关键词: 中医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