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前沿科技 » 正文

中美专家携手研发新型智能纳米药物 可精准打击脑肿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28  浏览次数:67
  医药网6月6日讯 脑肿瘤部位存在多重生理屏障,这些屏障如同城墙一般,阻挡着外来药物进入脑肿瘤组织。记者5日获悉,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跃教授研究团队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张良方教授研究团队合作,经3年艰辛努力,研发出一种新型抗脑肿瘤的智能纳米药物。     陆伟跃告诉记者,智能纳米药物可在血循环中长期保持稳定,“绕开”血-脑肿瘤屏障,到达以往药物无法到达的目的地,即肿瘤组织,将更多的药物导入到脑肿瘤并在肿瘤细胞中释放,对脑肿瘤实施精准打击。陆伟跃表示,智能纳米药物兼具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等基金支持下,中美学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NANO》)上。     据介绍,脑部肿瘤早期存在血-脑屏障,随着肿瘤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后,又出现血-脑肿瘤屏障,它们允许营养成分进入脑组织和脑肿瘤组织,但却能坚如磐石般阻挡外来药物进入。陆伟跃表示,目前,脑肿瘤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切除,但由于脑肿瘤发生在中枢神经且边界模糊,手术难以完全切除干净;术后药物治疗受到生理屏障阻碍,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导致脑肿瘤复发,而单纯提高化疗剂量又会带来严重毒副作用,最终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而使治疗失败。     为解决药物难以“攻克”血-脑肿瘤屏障这一难题,陆伟跃研究团队与张良方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合作与探索,决定将高载药量的纳米晶技术、血液长循环的细胞膜包覆技术与病灶组织导航的靶向技术相结合,终于研发成功一种可用于脑肿瘤治疗的新型智能纳米药物。     智能纳米药物是怎样工作的呢?科学家们先将化疗药物制备成纳米晶体,然后与装配有主动导航功能分子的红细胞膜混合在一起,主动导航红细胞膜成为“伪装”,相关成分成为机体血液系统的“通行证”,避免被当作“异物”清除。该“伪装外衣”具有出色的靶向作用,提高药物在病灶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据悉,这种智能纳米药物还可以减少药物全身分布量,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安全程度和降低毒副作用发生率。     陆伟跃表示,该技术通过单次高剂量的静脉注射治疗即可有效抑制脑肿瘤生长,且制备方法及原材料简单,有利于产业化。张良方透露,目前用于输血的设备就可以获取红细胞膜材料,体外血细胞培养技术也有助于促进该技术的临床转化。
 
关键词: 脑肿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