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上海率先走秀 “4+7带量采购”落地大戏开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6  浏览次数:118
  医药网12月25日讯 日前,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了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最终,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中选,成功率81%。其中,国内知名药企华海药业有盐酸帕罗西汀片、利培酮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等6个药品,京新药业有瑞舒伐他汀钙片、左乙拉西坦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3个药品。此外,先声药业、扬子江药业、科伦药业等也有相应药品中选。不难发现,除去国内药企之外,仅有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2家跨国药企入围。另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率先公布的25个中选品种在上海地区的配送企业,只有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上药控股有限公司两家。     众所周知,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是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的首轮大动作。由国家层面主导的药品带量采购,标志着我国的药品采购模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可以预见,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药企都将难逃降价的命运,市场格局也将发生改变。     特邀嘉宾     (中国医药)河南泰丰医药有限公司 郑佩     信合援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招标工程师 吴高卓     上海劲释咨询医药事业部总经理西安利君精华药业副总经理 张孝东     4+7带量采购  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医药观察家:12月17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了《关于公布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的通知》。最终,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中选,成功率81%。请您从总体上分析为什么是这25个品种中选?都有什么特点?     吴高卓:25个品种均以高质量层次基础竞价后大幅降价而中选,其采购结果符合预期。联盟采购效果显现、带量采购效果显现、专利悬崖效果显现、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效应显现。布局高远、谋划科学、思维缜密的4+7带量采购试点战略,或将成为中国药品集中采购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重大而深远。     张孝东:首先,整体来说,中选的都是基于慢性病、常见病的品种,这些品种能够入选可能是企业遵从了政府的响应和号召,以及企业自身对市场作出的预估及判断,会觉得降价之后比较接近4+7带量采购能够入围的价格,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郑佩:首先,这25个品种都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涉及的产品都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占据医保费用比重大的“大品种”。     医药观察家:根据中标名单,仅有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2家跨国药企中标,中标品种分别是吉非替尼口服和福辛普利口服。据您了解,为什么选择这两家药企的这两种品种?为什么没有其他跨国企业的品种入围?     张孝东:这个选择过程是双方的,除了政府主导以外,还有就是企业自身的意愿。这两家跨国企业的品种都不是所属企业的核心品种,个人认为,有可能是将这两个品种在国内市场试水,探探路,看看带量采购到底降价的路在何方。毕竟,“带量采购”能不能顺畅地走起来,还是未知数。     郑佩:因为这两家企业愿意降价中标,以利润换取销量,从而保住在“4+7”市场的占有率。其他没有入围,主要是在议价过程中,没有国内企业的价格有优势。     吴高卓:随着一致性评价的大幕渐次打开,我国的仿制药技术水平和质量疗效与原研药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原研药与仿制药同台竞价,谁要想胜出,唯有降低价格,方能拥有一席市场空间,实现其生存发展价值。其他没有中选的跨国企业应该有两种情况:一是固守之前“躺着赚钱”的巨大利润空间,观望,不参加投标;二是其报价过高或是放弃报价而未中标。     医药观察家:此次4+7带量采购试点,带来相关药价最高降幅96%,平均降幅52%,同时也引发了医药上市公司股价的大震动:300家上市医药公司股价大跌,市值缩水。如此降幅下,药企是否还能赚钱?     吴高卓:可以肯定地说,药品生产企业还是能赚钱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就是要产生多方共赢的效果,企业也将是受益者。企业中标后不用再担心产品销售的问题,此次能够挤掉大量销售、市场推广等环节的水分,中标后份额大,药品需求多,以量换价,企业是有钱可赚的。     郑佩:“4+7”集采是带量采购,药企基本上没有营销费用的负担,单一从工业的角度来看,这个价格减掉水电、煤气费、原辅料包材、人工、财务和生产管理成本,以及物流成本,还是有不错的毛利率的。资本是逐利的,上市公司市值缩水主要是因为其主要产品利润大幅下滑,投资者没有信心可以理解。     张孝东:有两方面。一方面,药企对于他自身的经营、产品结构肯定是有分析的,企业能够接受这个价格,就充分证明它是能够挣钱的或者是能够生存下去;另一方面,企业能不能挣钱,取决于这个带量采购的力度强不强,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期望值,这是一个核心的重点。     医药观察家:据了解,除了采购的药品价格降低之外,采购量也与之前的预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有机构预测,将从占比60%-70%的采购量减为30%-40%。即使这样,这个缩水的采购量能否真正落地?     郑佩:历次国家集采在初期都能落地,主要看标期执行时间。要是带量采购,落地没有问题。采购主要隐患在于执行一段时间后,比如2013版基药很多品种,当时也是最低价中标,但是随着生产成本的提升以及原料药出现问题,造成价格倒挂或者产品断供,这就需要政府有配套措施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吴高卓:采购量绝非预期或预测能说得准的,最终还是要看实际执行,采购量在上年的临床用量基础上得出的。采购量“减少说”没有科学依据,是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缺乏信心的表现,有国家制度和政策强有力地支持和多部门协力配合,采购量真实落地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张孝东:不好说,这次的带量采购试点,是一个新政策。无论是原来4+7整个采购比例,还是现在预估的采购比例30%,都是“拍脑袋”的事情,没有能够真正地去解剖医药市场的核心证据在哪,政府觉得就是卖花生大米,量大就优,那么这个量是怎么来的?它和OTC市场不一样,临床市场用每一盒药都是医生处方出去的,这是很大的差距。     配送企业“近水楼台”  为集采保驾护航     医药观察家: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此前公布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上海地区配送企业公示》,中选的25个品种在上海地区的配送企业只有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上药控股有限公司两家。在您看来,为何只有这两家药企掌有配送权?为何没有像九州通、华润医药等龙头药企的存在?是否存在配送权被垄断?     吴高卓:《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上海地区补充文件》要求配送企业具备两个条件:一是2017年配送药品范围覆盖上海市所有区;二是具备24小时内向全上海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配送中选药品的能力和条件。当前或许是基于本土企业方便配送试点的考量,全面铺开后应该会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不会有配送权垄断情况发生。     郑佩:垄断是不存在的,这和配送公司的配送覆盖能力、费用等有关。上药是上海地区医疗机构配送龙头企业,国药控股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商业配送公司。这次是国家主导的价格谈判,而且是预付款,对配送公司的要求就比较高,主要考虑配送公司目标医院的覆盖率、配送时间、配送点位收取等。两家基本也能满足,一个主要,一个补充,没有必要搞太多配送公司。     张孝东:首先,新政必须实施;其次,也充分考虑到这两家药企的配送网络基本可以对整个上海区域的销售做到全覆盖。若想执行起来,一般的区域性公司的能力和实力可能都还不足,可能还是从资金、政府对配送渠道的把控等方面综合性考虑。     医药观察家:对于配送企业的选择,有人士指出,之所以选择上药控股有限公司,是因其根据地在上海,拥有“地头蛇”的优势,而像广州、深圳,华润医药就显然有优势得多。在您看来,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     张孝东:在国家层面,当地的配送网络肯定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毕竟具体的落实,肯定还是要匹配一定高度的区域龙头来承担这次任务的完成,像区域里面比较强势的前三甲配送商,肯定是此次承担任务的首选。另外,也要看商业配合度,有些商业公司不愿意来承担,直接放弃指标,也没有办法。     郑佩:是这样的。目前国内配送商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比如国控、华润、九州通是全国型的配送商业,在每个省份都有省级公司、地市级公司甚至县级公司。只不过九州通优势在于OTC和第三终端的配送。上药、南药、广药等公司属于地方性比较强势的公司。甚至各省还有当地的全省性地强势公司,以及县公司。所以在两票制环境下,工业企业选择配送公司是以方便业务为原则,因地制宜。     吴高卓:选择上药控股有限公司因为其有地域上的便利,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作为此次集采的主办方与本土的配送企业是“近水楼台”,沟通交流自然比外地配送商更方便快捷,彼此间早已过了“磨合期”,能快速进入角色,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仅此而已。     医药观察家:那么,相比业内制药巨头,对于区域龙头药企、小型流通企业而言,能不能从中分一杯羹?又该如何应对?     郑佩:小型流通企业在两票制环境下生存相对艰难,这几年在大公司的并购潮下,很难独善其身。小型地方型医药公司,有三个转型方向:第一,被大公司并购,成为大公司的分子公司,这样就可以在大树底下好乘凉,取得区域医疗机构配送权;第二,抱团取暖,多家小公司联合起来,相互参股,从规模上做大,满足工业企业的配送要求;第三,业务转型,既然竞争不过大公司,就淡化医疗市场,向OTC和第三终端市场转型,甚至可以自建销售队伍,调成产品结构,从配送型公司向代理型公司转型。     张孝东:要看整个4+7带量采购政策的推行力度及延展性,它能不能有效地进行。如果说4+7带量采购发展的好,药企想进一步大扩大范围的前提下,个人认为,龙头企业做的再好,具体到某个区域的时候,没有办法在一个区域做到全覆盖,它的配送能力还是达不到当地公司的及时有效性。所以,下达到地区的时候,龙头企业还是会吸纳一些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参与到这次的运作模式当中来。     全国联动循序渐进  仿制药价值回归不可逆转     医药观察家:带量采购,是对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旨在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药价虚高问题。作为国家医保局接手药品集采后的首秀, 除了对4+7相关省份有影响之外,对4+7以外的省份会否联动?从试点到大面积推广是循序渐进,还是狂风暴雨?     郑佩:从目前上海市文件来看,4+7集采结果因采购量、议价方等原因,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有一定的不同,所以不建议全国快速跟进。但是目前已有个别省份跟进部分中标结果,如安徽、山西等。所以到底是大面积推广还是循序渐进,主要取决于各个省份医保局的态度。毕竟每个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医保资金缺口,谁缺得多,就会跟进得快。     吴高卓:短期内4+7以外的省份联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4+7集采正式执行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试行、磨合,当达到预期成效,并确认切实可行后,才会在4+7以外的省份推而广之。从这种意义上说,从试点到大面积推广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而当国家医保局在4+7试点成功后,4+7之外的省份大面积推广自然就会水到渠成,非常迅速了。     张孝东:可能有些地区在4+7中标结果还没出来之前,就明确表态要跟4+7带量采购的模式走,但是在中标结果出来之后,可以看到,很多省份都没有声音。个人认为已经进入4+7带量采购的25个品种,对其他采购平台而言,会做相应的调整,但是没有进入4+7目录的品种,影响应该不是太大,基本上会按兵不动、冷静对待。     医药观察家:若未来4+7试点城市以外的市场价格与此次医保局公布的4+7中标价格相比,出现更低的价格,4+7试点城市是否会进行反向联动?     张孝东:对于入围的药企,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4+7以外的地区,比4+7试点城市价格更低的可能会是已过了一致性评价或是当时没有中标的,如果要去抢占市场,可能就实行低价策略,以低价来换取市场。     郑佩:反向联动可能性不大,因为4+7是定点城市的带量采购,只要是这个价格,这个量确定以后,至少这个量执行完毕后还有下一轮国采,其条件和环境都不一样,所以具体怎么发展,还是要配套政策的出台。但是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带量的11个城市的25个品种在医院销售的价格会很快在全国传播开来,从患者层面和人民要求上,会反向倒逼各个省份抓紧时间开展工作,预计各省份医保局跟进4+7城市价格的速度会超出我们预期。     吴高卓:反向联动可能性不大。因为带量采购,量价挂钩,取决于中标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采购量,采购数量不一样价格也会有差异,同一厂家每次报价也会因指导思想不同而会有所变化,一般变化幅度不会太大。     医药观察家: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之下,您认为,我国的药品采购格局未来会如何演变?联盟采购、省级平台采购、GPO采购等又该如何平衡?     张孝东:实际上,此次公布的品种并不多,而且这些品种并不是不可替代性品种。现在整个环境趋势就是,醒得早,下床晚,4+7在执行的过程中,基本会对各地区的采购联盟、GPO,包括省级的采购平台会有一些触动作用,在政治层面上可能会有一些跟风。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不会有太多的影响。虽然有些不是4+7省份也表态要跟着4+7的这种模式走,但基于公布招标结果之后,从整个行业基本可以看出行业的反馈,反馈之后,他们也会反思、冷静对待。     郑佩:4+7集采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管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其代表我国药品集采的未来和趋势。随着超级医保局的成立,医保资金更多用在保基本上。所以采购联盟、省级采购平台、GPO采购等肯定会以4+7集采结果为风向标,上下左右进行价格联动。医药行业也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仿制药价值回归已经不可逆转。     吴高卓:未来我国的药品集中采购或将走向全国统一。现阶段联盟采购、省级平台采购、GPO采购等形式并存,它们虽有着各自的优势,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改中“看病贵”的问题。当前国家医保局的4+7带量采购就是在各省份多年的药品招标采购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推出的一个全新方案,从国家层面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尚属首次,力度空前。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工信部、卫健委多部门联动,为药品集采保驾护航,成功指日可待。     医药观察家:众所周知,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部署会上,孙春兰副总理强调,药品改革涉及生产流通使用多方利益调整,要确保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您认为,相关部门该如何既让企业获得利益,又让老百姓获得低价高质的药品?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去平衡?     郑佩:可以通过几个技术手段解决。1.在国家层面,做好每个产品生产成本的调研,以便于在议价过程中,给的价格不能虚高,造成医保资金浪费,也不能过低,造成生产企业没有积极性,医疗机构无药可用;2.确保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保障集采药品的有效供应;3.加强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工作,确保药品品质;4.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程,集中通过一致性评价药企进行生产,通过去产能和生产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流通成本,最终落脚到让老百姓获得低价高质药品。     吴高卓:一是中标药品进院使用,医保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首先要确保中标药品在医院优先使用,同时将使用情况纳入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医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始终如一的质量疗效保障,药监部门采用最先进的检测方式对供应的每批次进行监测,一年两次以上抽检和必要的飞行检查;三是保证采购量和货款支付到位,医保部门与卫生部门合作,加大对医疗机构监督,保证约定的采购量得到执行。同时,出台医保支持政策,及时支付带量采购货款,保障药品企业合法权益、提升其积极性。这样,质量、数量、货款支付,带量采购的三个要素就都到位了,加上各部门层层压实责任与强有力的执行,就可以保证药品集中采购体系实现医改初衷,让群众以比较低廉的价格用上质量更高的药品。     张孝东:此次4+7带量采购就只抓住了一点,就要让药企把价格降下来,没有分析整个价值链,或者说不愿意去分析价值链,不知道是基于怎样的考虑。首先,让患者能够真正吃上药品,能够治病,这个形成的原因及追溯的环节没有考虑到;其次,没有将医生、患者纳入进来。在这个过程中,价格虽降下来了,像之前所说这些中标的品种并不是不可替代产品,医生来怎么处方,具体给落实到医生的时候,会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带量采购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