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研究发现 游戏成瘾原是多巴胺作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3  浏览次数:72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周滟团队在一项猜牌任务脑功能研究中发现,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大脑对奖励的敏感性增高,而对惩罚的敏感性降低,导致他们为了获得即时奖励而忽视长期的严重负面结果。周滟就相关成果在2018年北美放射年会作大会发言。

       周滟打了个比方,在人类大脑里存在着一个随时随地想要犒赏自己的“小人儿”,他最喜欢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是人体兴奋和欢愉的情绪源泉,其分泌遵循一套精密设计的原则,这套原则起着正向诱导作用,促使人们去学习、进步、适应环境,被称为强化学习及大脑奖赏机制。然而,当勤奋的“小人儿”不再愿意忍受由正常途径产生多巴胺时,会通过作弊的方式绕过原本精密设计好的强化学习这条路径,通过自我刺激的方式,比如嗑药、酗酒、赌博、打游戏等,产生多巴胺。这时,大脑就“成瘾”了。

       研究发现,在正常的游戏玩家的大脑中,以前额叶皮层为核心的认知控制回路可以制止成瘾行为的形成。但是一旦控制回路的结构或功能受到损伤,成瘾就变得轻而易举。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额叶—纹状体子环路存在静息态及动态功能连接异常,从神经影像层面揭示了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研究团队进一步解释了男孩更容易发生网瘾的神经机制,男孩左侧额上回眶部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其行为冲动性增加,行为抑制能力较差。

       该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团队,对一组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进行了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治疗为期12周,每次90分钟~120分钟,涉及主题包括辨识并控制情感、父母与子女之间健康沟通的原则、处理通过互联网获取内容的技巧等。治疗后,孩子们的网络游戏成瘾严重程度降低,一些关键成瘾相关脑区(壳核、眶额叶皮层、扣带回)发生了功能上的改变。

 
关键词: 多巴胺 , 游戏成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