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生物医药投资迎“冷静期” 逐渐转向创新性研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3  浏览次数:42
    没有什么比“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这句话更能形象地比喻生物医药行业现状的了。

    “踩油门”说的是,由于政策制度的支持鼓励,生物医药行业正在全速发展。而“踩刹车”是指,面对国家医保对药品降价要求的趋严,行业所感受到的“凉意”。

    在日前举行的2018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CBioPC)生物制药投融资分会场上,不少投资人开始以更加理性的目光审视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步伐。

    行业已驶上“高速公路”

    医药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虽然建信资本合伙人苑全红认为行业现在是“一边要踩刹车,一边要踩油门”,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下,苑全红更愿意相信“谁的驾驶水平高,谁就可以做出很好的价值。”

    在近年来国内药品审评审批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下,新药研发迎来机遇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苑全红形容,生物医药行业已从过去的“乡村土路”驶上了“高速公路”。这其中,资本市场对新药研发企业所秉持的开放且正面的态度无疑是加速器,让活跃于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人及企业备受鼓舞。

    今年4月,港交所对主板上市规则进行了较大修订,允许未盈利或无营收的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目前为止,已有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四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好消息也提振了行业信心。

    有机遇,但挑战也不可小觑。在资本市场大门向生物医药企业敞开的同时,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均已“破发”。

    多位投资人认为,这里面既有宏观因素影响,也有此前市场估值偏高的原因。“现在的市场估值不是有一点点贵,而是贵非常多。企业到香港上市投资人还亏钱了,很简单,就是前面投贵了。所以大家都要调整。”国投创新董事总经理吕大忠说。

    在苑全红看来,这是市场不断博弈与调整,最终走向成熟过程的正常现象。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表现来看,上市后几年破发的比例也非常高。因为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时处于研发阶段,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所以股价的波动会更为明显。目前的股价大起大落是发展初期的正常情况,在经过公司定价和市场定价的不断博弈调整后,成熟的市场将相对平稳。

    逐渐转向创新性研发

    除了考虑投资回报,政策的走向也会影响投资人对未来的预期。

    近期,医保通过谈判、带量采购等多种措施降低药品价格,这对创新药也提出了更高的降价要求。例如,近期17种抗癌药被纳入医保,平均降价幅度达56.7%。

    但新药研发因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资金的投入往往十分巨大。吕大忠表示,企业盈利和医保控费如何平衡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松禾资本医健基金合伙人杨瑾指出,进医保是把“双刃剑”,在看到利好的同时也需要企业做好成本控制,考虑是否有足够空间应对降价要求。并且,对药企在定价、招投标、市场应用方面从销售产品转变为整个服务体系输出也提出了挑战。

    通和毓承董事总经理倪琳也表示,过去要开发首创新药,在做抗体的时候,对细胞株的产量并不是非常在意,觉得能够做出来就不错了。但现在不同了,要仔细综合考虑生产量情况以及药价是否能够满足集采的要求。

    过去进口药在国内获批上市往往比国外滞后5~10年,国内药企多采用“metoo”和“me-better”策略,选择已上市或经临床验证、成药性强、开发风险较小的成熟靶点,从而研制同类产品,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

    吕大忠在会上表示,对于企业和投资人来说,如果产品多是做“me-too”或“me-better”,那么盈利空间会变得越来越小。投资人应该多关注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获利能力才会更高一些。

    吕大忠指出,行业中很多东西在发生变化。他说,去年中国加入了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委员会(ICH),这是个标志性事件,国外药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在加快。过去中国药企可以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做仿制药,但现在市场的大门打开了,国外的药品在国内基本能够做到同步上市。“如果你只是简单模仿,没有足够的创新,甚至没有国际创新能力,以后生存会比较困难。”他说。这也倒逼国内药企更加注重创新性研发。

    元禾辰坤董事总经理张涵表示,传统上,很多药企重营销而轻研发,即使做研发更多的也是跟从性的研发,而不是创新性的研发。目前,这样的模式已经具备转变的契机,可以说“原创药的春天到了”。

    医药市场投资渐趋理性

    不过,在苑全红看来,并不用担心医保控费的问题。实际上,在所有国家,药品降价和医保控费都是永恒的主题,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

    苑全红表示,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约为1万亿元,其中创新药占比不到20%,若按创新药市场2000亿元来计算的话,其中75%的比例被跨国药企占领,国产总量不会超过500亿元。而剩下的8000亿元市场中,中药占据了3000亿元到4000亿元。

    苑全红指出,如果能够把中国药品结构调整好,即使医保控费趋严,创新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要按照临床疗效把无效药调出,并通过一致性评价压缩仿制药的空间,降低仿制药的价格。然后,不断提高国产创新药的比例。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面前,一些投资人愈发趋于理性。

    倪琳说,前段时间(医药投资)是有过热的趋势,投资人将会整体进入比较冷静的阶段,对投资专业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张涵也认为,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讲,短期之内投资热度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下降。“过去几年,行业有过热的趋势,随着市场调整性政策出台,包括资本市场相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传导到一级市场,市场降温是好事。未来,市场会变得越来越理性,会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张涵指出,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仍对生物医药行业持看好态度。

    吕大忠也表示,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前景以及在这个行业里投资的决心,是绝对不会变的。他强调:“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投资。(每经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