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国家采购震动百亿市场 医药代表迎来生死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18  浏览次数:68
  医药网9月17日讯 上个星期,医药板块继长生生物事件之后,再一次遭遇崩盘。     包括恒瑞医药、信立泰、京新药业在内的众多药企,股价在9月12~15日均连跌三天。市场表现如此恐慌,医药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降价,要来了     有分析认为,市场慌了,医药板块崩盘,主要受国家带量采购第一批清单流出的影响。     9月11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试点联合采购在上海召开座谈会,会上公布了第一批带量采购目录的33个品种,并明确了药品规格和采购数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1个城市推广试行。     说到这种明确药品规格、具体采购数量的采购模式,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是每个品规的采购数量都既定的,你中标了,就一定会采购这么多产品。单从这点看,与国家带量采购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按照这个模式,上海已经先后三次带量采购,主要是医保临床使用量大、药品使用金额高、生产厂家多的仿制药。而且,药价下降非常明显。     据统计,上海已公布带量采购中标结果的36个品规,有三分之二的降价幅度超过50%,平均降价55.7%。     当然,按照带量采购的要求,只要肯降价,能中标,市场还是妥妥的。据悉,上海第一批带量采购中,阿莫西林、依那普利的口服常释剂型等品种,市场就出现了“大换血”。     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显示,在带量采购前,阿莫西林89%的市场由原中标企业占据,瑞阳制药在中标之后,2015 年市场份额上升到15%,到2017 年已达到90%。     同样,依那普利在带量采购前,原中标企业占据着91%的市场,石药欧意在中标之后,2015年市场份额上升到23%,到2017年飙升到94%。     可见,以价换量的效果非常好。药企以较大的价格降幅,能让自家产品拿到上海超过90%的市场份额,也是相当划算的。     虽然国家带量采购只拿出试点城市60~70%的市场份额给中标企业,并不能与上海的90%甚至100%媲美,但要知道,试点11城市的药品市场大概占了全国的20~30%。而且,确保1年内完成合同用量。     这也意味着,中标企业将直接获得全国12%~21%的市场,这样看,市场的诱惑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尤其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都是众所周知的医药大省。     可以预见,在第一轮国家带量采购下来,清单中所涉及的33品种将大幅降价。有分析预测,平均降价幅度会去到40%左右。     大批药代,面临生存问题     事实上,国家带量采购方案和目录流出之后,医药人尤其是药代所更关注的,是自己饭碗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两方面简单分析下,目前药代面临的主要危机。     1、一致性评价环节被淘汰     说到一致性评价,可谓让众多仿制药企业压力山大。     此前,有分析估算,每个品种完成一致性评价需要花费500万左右。事实上,从目前通过一致性评价药企披露的数据看来,费用大多都超过500万一个品种,甚至过千万。     可想而知,一致性评价的投入,对于中小型药企来说压力不小。在高企的成本下,一批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盈利水平低、没有独家畅销产品的药企,就会倒在这一批洗牌浪潮中。     根据国务院要求,属于“289基药目录”的品种,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笔者查询国家药监局数据、《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95个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属于“289基药目录”的药品仅31个,涉及17个品种。     要知道,“289基药目录”品种涉及的批准文号高达17740个。如今,距离年底仅剩三个多月的时间,年底大限是否会延期,我们不得而知,但随着大限逼近,大批药品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是事实。     有业内人士对赛柏蓝表示,从国家带量采购的要求来看,未来,通过一致性评价将会成为药品质量合格的标准,过了一致性评价,才能证明你是合格的药品。     可能有些药企还在幻想,没过一致性评价,大不了不卖医院只卖零售终端。但是,请注意,若通过一致性评价已成为药品合格的底线的时候,零售终端能否继续卖?这还是个未知数。     这是大批药代,尤其是来自中小型药企的药代,面临的第一个生存问题。产品还没进入市场,直接在再注册环节就被淘汰了,那么,相关销售队伍应该也要解散了吧。     2、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首先,我们来说下在国家带量采购中,通过一致性评价且中标的产品。     大家认为,负责这些产品的药代,会怎样呢?     可能有人认为,国家都说了,中标就把11个试点城市60~70%的市场给我,这可是躺着赚钱的好机会。     其实,笔者认为这对于相关药代而言,未必是好事。     试点城市60%~70%的市场对药企诱惑是很大,但是,也要看中标后相关药企能不能有效降低临床费用。如果可以,那么降价50%都是有可能的。况且,国家都明确保障使用量了,企业还需要雇佣那么多销售团队来推广吗?     为了中标,为了那60%~70%的市场,企业必须降价。然而,企业也要保证自己的利润,所以,对于中标的产品而言,有一大批药代可能面临失业。     再来看看带量采购没中标的产品。     实际上,没有中标的产品,必须面临与原研药、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一同争夺剩余的30~40%市场,采购方式是由各医疗机构采购省标的其他中标、挂网品种。     这其中的辛酸就人艰不拆了。带量采购没中标,市场份额大幅缩小,只能大幅压缩销售费用来维持利润企业。还要和竞品拼价格,拼推广能力,而且是在有限的市场里面激烈厮杀。随着竞争的日益白日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被淘汰。     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原研药通过大幅降价来抢占60~70%市场。这取决于原研药跟国产仿制药的价格差距,如果两者价格差距原本就很大,那就意味着原研药必须大幅降价才有机会。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是必然趋势。     同时,不要忘了,根据政策要求,“同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达3家以上的,暂停采购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且该规定目前已在江西省落地实施,浙江、广西、福建等多省也已对此发文明确规定。     所以,对于相关原研药、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而言,同样有一大批药代可能面临失业。     本次国家医保局主导的11城市带量采购,最终会是什么结果,暂且未知,但可以看出医保局政策设计的其中一个思路:     节省医保基金,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药价,通过降药价和保用量,大幅降低药企销售成本,减少药代人数。     此前,詹积富曾对媒体表示,“如果全国300万的医药代表大军不消失,不转行,老百姓不可能不吃冤枉药,不开冤枉刀,不花冤枉钱。”     虽然这句话在以前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从如今国家带量采购政策来看,确实在往这个方向改革推进。     说到药代失业问题,9月16日,“医药代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据路透社和美国商业杂志等当地媒体报道,GSK上周三宣布,将在美国裁减650个职位,包括200个内勤人员,以及450个医药代表职位。     目前,GSK已经就裁员项目向美国商务部和各州报备,裁员带来的资金结余将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商业支持。据悉,这是GSK全球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对于这个重组计划GSK此前公开表示,它将“显著提高集团的竞争力和效率,主要通过供应链优化和降低行政成本”。     不仅是美国,据了解,日本的医药代表数量已连续四年在减少。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药企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转型,众多医药代表则面临着转型、转岗的挑战,甚至是失业的危机。     有医药代表表示,中国药企很快也会开始了,而且力度会更大。     不过,药代们也不用太忧伤,医药行业始终是永远的朝阳行业。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创新药的发展,推广创新产品才是药代发展的重点方向:促进新药的临床研究,让医生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药信息,造福更多患者。     这样的医药代表,就是行业中的曙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