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过敏性疾病诊断有待规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8  浏览次数:76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一届协和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指出,国际指南不推荐的生物共振和食物不耐受检测(血清sIgG检测)方法,在我国部分医院仍是诊断过敏原的主要手段。不正确、不规范诊断的存在,造成部分过敏性疾病过度诊断,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医疗负担。

  尹佳介绍,目前世界变态反应组织、欧洲变态反应学会、美国变态反应学会的指南所推荐的过敏原特异性诊断方法有: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过敏原皮内试验、皮肤斑贴试验、过敏原激发试验、血清sIgE检测。病史、症状、过敏原特异性体内和体外试验是诊断的核心要素。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王良录介绍,我国涉及13万名普通人群的9种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流调正在进行中。发病率较高的是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食物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特定食物免疫过强才会出现,不一定在第一次进食时发作,但过敏现象出现不会忽然消失,目前没有有效的初级预防方式。食物过敏有一定窗口期,在特定时期加辅食有可能耐受,但出现症状后应禁食。”

  另外,过敏人群越来越多,是基因因素还是环境问题?王良录认为,环境因素占主导。食物种类增加、外来植物入侵使过敏原增加。另外,传染性疾病减少也是原因之一。国外有研究显示,曾患寄生虫传染病的患者过敏患病率下降。自立秋日起,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夏秋季花粉症”开始暴发,此后2个月至3个月内,过敏患者会受到困扰。8月7日~13日是我国第二个“中国过敏防治周”,今年的主题是“防治过敏、正确诊断、规范治疗”。在防治周期间希望集中宣传,以提高国人对过敏性疾病的知晓度。(健康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