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药品降价遭到流通环节的抵制 部分廉价药被误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9  浏览次数:212
    “我感冒看病,以前挂一瓶10块钱的青霉素就好了,现在挂外国进口盐水,都一个星期了还不见好。和医生说要换挂青霉素,他们说青霉素已经停产了。”在昨天举行的浦江学科交叉论坛上,一位听众的提问,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到医院看病,药费动辄就几百上千,以前疗效好又便宜的药哪儿去了?

    廉价药退市百姓不满

    市民冯先生不久前去药店买金霉素眼药膏,却被告知已经卖光,而且厂家已经停止生产。医生推荐他买另一种眼药水代替,零售价是26元。冯先生觉得纳闷,金霉素眼药膏1元一支,便宜好用,明明市场很大,为什么厂家就不生产了呢?

    “不止金霉素眼药膏,临床上许多廉价经典药物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蒋华良研究员说。

    据蒋华良介绍,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就曾调查发现,当时被调查的1500多种基本药物中,近500种在北京市场无从寻觅,这近500种基本药物中,近三分之一在全国已没有厂家愿意生产。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也相当普遍。

    降价落到了药厂身上

    高涨的医药费成了百姓心中的痛,推行医疗改革,首先拿医药费“开刀”。

    “到今年为止,国家发改委已经连续28次调低药价,然而医药费不见下降。”蒋华良认为,发改委的“板子”不仅没有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反而有可能“误伤”了廉价药。因为“发改委调低了国产药的价格,对进口药的定价却‘无能为力’。”蒋华良说。

    中国药学会无锡分会常务理事金坚说,一盒“白加黑”出厂价只有3~4元,到了消费者手里就成了16元。发改委降低药价的“好心”遭到了流通环节的抵制,最后这部分降价的费用摊到了原本就利润不高的药厂身上。

    药价一路走低还“打击”了医院的积极性,药价越低,医院收入越少,也让廉价药的生存空间越发狭小,不少医院转而投入高价药“怀抱”。

    国家能否统一生产廉价药

    蒋华良认为药厂是市场化企业,没有利润就停止生产,无可厚非。要让廉价药重新进入市场,也必须用市场经济手段调节。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定期调查紧缺、脱销药品的生产、供应问题;对经典廉价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保证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

    “国家能否对抗生素等常用药物实行统一定价、统一生产至关重要。”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研究所所长时玉舫研究员说,“这牵涉到90%百姓所看的病症,把这些药价控制了,百姓看病费用也自然降下来。”

    金坚认为,压缩甚至消除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对降低药价来说至关重要,可以由国家直接向企业定点定期收购并供给医院,再以平价提供给病患。(文汇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